全球今日报丨小微金融十年风云:一场关于科技与大数据的角逐

懂财帝   2023-01-09 14:56:24

◎懂财帝 (ID:znfinance) | 嘉逸

1931年,英国议员麦克米伦向国会提交产业调查报告,首次明确指出了中小企业由于“信用配给不足”而导致的信贷融资难题。


(资料图)

此后,治理“麦克米伦缺口”成为全球金融业的重要议题,中国更是多次将小微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截至2021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4800万户,个体工商户数量接近1.1亿户。它们贡献了50%以上的财政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就业。

在政策推动下,传统商业银行纷纷向世界性金融难题发起挑战。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22.6%,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

但监管部门同时也指出,小微企业征信数据缺失,银行数据洞察、风控能力不足,金融供给和需求依然不匹配。

小微融资难、融资贵,核心问题在于数据。金融科技企业或许是破局者。

过去7年间,网商银行背靠阿里系电商、金融、物流等大数据,已累计服务超过4500万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 网商贷年利率在5.475%—18.25%之间。

微众银行凭借腾讯社交、金融等大数据,已累计为270万家小微企业法人客户提供了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 微业贷年利率在年利率10.95%—16.425%之间。

京东金融通过京东系电商、金融、供应链等大数据,已为上百万家小微商户注入“金融活水”, 京保贝的年利率约为9.125%、京小贷年化利率在14%—24%之间。

然而,原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却炮轰,它们仍然是传统的股权、债权式融资方式。

李小加意欲颠覆传统的小微融资模式,甚至颠覆华尔街的传统融资模式。

他创建滴灌通,抓取小店每日的收入数据,推出DRC模式(每日收入分成),实现单店12%-15%的投资收益率,目前已签约近1800家小微实体门店。

但事实是,滴灌通的真实利率并不比网商贷、微业贷、京保贝、京小贷的利率低。

为何李小加敢豪言重塑中国小微经济投资模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京东金融在小微金融领域又有何独特竞争优势?

小微金融战场

做小微金融的核心是数据。而过去十余年,马云、马化腾、刘强东掌控着中国庞大的电商、社交、金融、物流等数据池。

他们相互争斗,意在抢夺新数据、新金融增量。

马云率先吹响进攻的号角。

2009年,马云找到胡晓明,希望他能依托阿里的电商、金融大数据,用互联网渠道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你一定要考虑,如何解决我当年在做阿里巴巴时借不到钱的痛苦。”“你必须去解决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你只能做100万以下的贷款生意。”

金融业出身的胡晓明欣然接下任务,随即开始筹建阿里小贷,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淘宝上的卖家提前收到钱。

但胡晓明没想到,马云派来的14个人里,竟没有一个是技术人员。他只能到处“乞讨”,要开发人员、借数据、找UED,以至于阿里内部后来编出了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孙权。

更让胡晓明头疼的是,彼时的阿里云系统经常不稳定,出现数据报错,导致阿里金融拓展业务持续受阻。

胡晓明乞求,“马总,您能不能放我一马?”但马云的回答极其坚决,“不可以,阿里云是未来。”

胡晓明只得咬牙坚持。直到2013年,阿里云攻下“5K”山头,阿里金融梦寐以求的大数据贷款模式才算真正成熟,后来该模式演化为网商银行的“310”模式。

这也让马云的金融野心再度膨胀,创建互联网银行,拿下银行金融牌照正式被提上日程。

无独有偶,老对手马化腾此时也想要建造一个金融王国——过去几年,腾讯财付通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微信支付,奋力抢占阿里的金融支付市场。

马化腾选择“截胡”马云,他“挖角”平安老将顾敏,顾敏又从平安集团撬走了一大批人,于2014年7月25日获批成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

据悉,为了能快速开业,微众银行甚至先使用托管模式的云系统。几个月后,微众银行才基于腾讯云,着手搭建分布式核心系统。

几乎在同一时间,马云的另一个老对手,在美国游学的刘强东也对阿里金融生态垂涎欲滴,他迫切想要补齐京东的金融短板。

为此,刘强东把组建京东金融的重任交给了“大将”陈生强。

陈生强的思路与胡晓明做阿里小贷类似,他的首要目标也是基于京东电商数据,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京东商城的商户提供信贷融资服务。

尔后,京东金融针对自营品类供应商推出了“京保贝”,针对京东平台上第三方商家上线了“京小贷”。

然而,正当人们以为小微金融行业必将有一场惊天大战时,东哥却掉队了。

2014年后,京东金融一直没有拿到民营银行牌照,或参股民营银行。这在强监管的金融领域,几乎意味着出局。

事实也证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在大数据和金融牌照的加持下一路高歌猛进。

2021年,两家银行营收分别为139亿元、269.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68.84亿元。

截至2021年末,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客户数超过4500万,微众银行累计服务超过270万家小微企业法人客户。

相比之下,京东金融成为京东科技集团的子业务板块。据京东科技披露的数据,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了超过百万户商家。

京东金融创建者陈生强亦令人唏嘘。IPO搁浅后,陈生强被换下,出任京东集团幕僚长,退居幕后。

当前,小微金融战事依旧激烈。 曾经的小微金融“三国杀”格局,如今也已演变为“双雄鼎立”。

大数据之争

金融科技玩家能在小微金融赛道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商业银行满足不了上亿小微的金融需求。

现实中,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并没有“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也没有厂房、房产等重资产抵押物,老板甚至都没有完善的征信记录和社保记录。

并且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为2—3年,经营状况极其不稳定。

这与商业银行重视风控的放贷标准相冲突。另外,大多数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都不强,难以洞察小微企业的其他经营数据。

数据缺失所导致的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在小微金融获客、产品服务、风控端都面临着困境。

数字化时代,小微金融之战,实际是大数据之争。

传统金融体系供给与需求失衡,为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京东金融、度小满、陆金所等金融科技公司创造了黄金发展周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母公司各自掌控着不同的数据池,玩家之间的发展路径、经营模式也存在着差异。

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京东金融为分析案例。

网商银行背靠阿里系电商百万商家、近10亿消费者,以及10亿级金融支付用户,以及供应链物流等数据池,与B端小微商户强关联。

京东金融背靠京东电商自营平台、数十万第三方商家、金融数据以及供应链物流等数据,也与小微商户联系紧密。

微众银行背靠腾讯系社交、金融等数据,与C端用户的关联性更强。

因此,网商银行、京东金融推出的第一款无抵押信贷产品的目标客户,都是电商平台上的商户。

微众银行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微粒贷则是针对个人客户的消费信贷产品。2017年,微众银行才针对小微企业客户推出微业贷。

另外,在贷款结构上,截至2021末,微众银行个人贷款占比为60.54%,企业贷款占比为37.19%。

数据池的差异也影响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网商银行、京东金融最早分别在2009年、2013年就开始了相关布局。

相比之下,微众银行姗姗来迟,于2018年才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但伴随着腾讯To B,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上述只是解题的模式。对于小微企业主来说,信贷利率才是关注的焦点。

据公开资料,网商银行明星产品网商贷按照客户信用等级,日利率为0.015%—0.05%,年利率(按照356天计算,下同)为5.475%—18.25%。

微众银行微业贷的日利率为0.03%—0.045%,年利率为10.95%—16.425%。

京东金融旗下京保贝(主要针对京东自营供货商)的日利率为0.025%,年利率为9.125%,京小贷年化利率较高,为14%—24%。

综合对比,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信贷利率明显高于大部分商业银行。

其中,若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较高,网商贷的信贷利率会相对较低,但其上限利率高于微业贷。

最后总结来看,阿里系数据池更深厚、更多维,网商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扎得更深,其服务的小微客户规模也更多,但其不良率值得关注。

2021年,网商银行不良率达到1.53%,较2020年增长0.01个百分点。信用减值损失达到67.66亿元,较2020年大幅增长88.1%。

资本充足率为12.5%,虽然有所回升,但低于大部分上市银行。

腾讯系的社交、金融数据量庞大,更为To C,微众银行整体风格还是偏向个人消费信贷。当然,其目前也在响应政策要求,积极加码布局小微企业领域。

但发展困难也在于潜在的金融风险和资本情况。

2021年,微众银行关注贷款飙升至37.01亿元,占比达到1.41%,较2020年大幅增长0.7个百分点。

同时期,资本充足率为12.5%,同样低于大部分上市银行。

「狂人」李小加

“华尔街模式下的金融服务对象是参天大树,或者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的企业。小微企业往往是长不大的小花小草,这其实是被传统金融忽略的一片巨大的投资蓝海。”

2021年,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已经彻底厌倦了全球资本每天只交易投资1万多家上市公司的传统华尔街模式。

在他看来,上亿家中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才最具有生命力,“中国的小店经济永远不可能死亡。”

李小加决定从港交所退休,创建滴灌通,用数字化的方法投资中国小微,进而颠覆传统的小微信贷模式,以及延续上百年的华尔街融资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滴灌通并未使用股权或债权投资形式,而是创建了DRC模式(Daily Revenue Contract,每日收入分成合约)。

滴灌通会以类股权的投资形式帮助小微解决资金难题,其透视小微的手段是通过连锁品牌商来抓取门店每日的经营数据。

具体投资方面,滴灌通会与经营者协商出分成比例(根据未来2—4年的收入),并从门店每天的收入中抽取佣金。当滴灌通回本后,分成比例将会下降,并释放部分联营股权。

而如果小店经营失败,经营者将无须偿还滴灌通的投资资金。对此,李小加称,滴灌通赚取的是大数准则和规模效应的钱。

资本市场对于新概念往往充满着热情。截至目前,滴灌通已完成两轮融资,总融资额为1.2亿美元。

这也充实了滴灌通的资金库。截至目前,滴灌通已投资近1800家小微实体门店,包括餐饮、零售、服务、文体等领域。

实际收益率方面,据《滴灌通白皮书》披露,目前已创造4500万元的每日收入分成,单个门店收益率为12%-15%,综合IRR为20%-30%。

看起来,李小加正在讲述一个完美无缺的资本故事,小微企业、滴灌通、投资人,能够实现三方共赢。

但事实并非如此,滴灌通在投资对象上有着严苛的标准,其只会投资品牌连锁小店,且小店主有扩张的资金需求。

而艾媒网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餐饮行业,连锁化率仅为18%。这意味着,数量更为庞大的街边夫妻店是拿不到滴灌通资金的。

在利率方面,滴灌通投资下,单个小微门店需要付出12%-15%的资金成本,这一实际利率并不比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京东金融的信贷利率低。

在金融监管和数据隐私方面,相关部门对于滴灌通还未进行角色认定,其依旧面临着潜在的政策风险。

另外, 滴灌通目前仅投资了1000多家小微实体门店。未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张,其风险控制能力、数据隐私处理能力尚未得到验证。

可以说,滴灌通目前做的还只是局部的小微金融。

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相比,滴灌通还处于发展初期,其数据能力、信贷规模、服务客户规模都不在同一个数量级,更遑论掀翻马云、马化腾的“金融饭碗”。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李小加依旧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的小微金融产品,它或将给中国金融业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毕竟现如今,中国超过1亿户的小微、个体工商户仍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仍迫切需要金融科技去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精准灌溉。

百万亿规模的小微金融市场,将继续澎湃生长。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京东金融、滴灌通无须向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拼得你死我活,都将会有各自的发展空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过程中,所有玩家应铭记一个核心: 即必须要在自身盈利和让利小微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

因为小微如水,金融科技企业如舟。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资料:

1 | 网商银行、微众银行2021年报

2 | 中信建投证券,杨荣,《网商银行如何成为小微之王》

3 | 新浪财经,《胡晓明谈网商银行创立背后:马云让我去创业》

4 | 钛媒体,蔡鹏程,《刘强东和他的600亿“长子”京东金融》

5 | 招商证券,廖志明,《依托腾讯流量,科技赋能的互联网银行》

6 | 财新网,刘冉,《李小加:中国消费金融要走出一条和华尔街不一样的路》

7 | 混沌学园,《港交所前总裁李小加:我要进入中国实体经济底层,1亿5千万小店才是大趋势!》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